苦难是一场加冕

2016-04-15 22:25:00  manager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故经受磨难而不屈之人,必定会赢得人生的桂冠。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欲握玫瑰,必忍其痛;欲扬佛法,必经苦难。

那年夏天,我学着大人模样,手捧一本西游,沉浸其中。后来,随父亲游玩至雁塔南广场,那一高高耸立的石像,给我留下颇深的印象,从此,我便对唐僧心驰神往。

遥遥天竺,驼铃悠悠。一段遗落在1300年前丝绸之路上的人生苦旅缓缓浮现,乱世纷争中,这一心向佛的赤子之心,如何才能不负如来不负今生。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十九年西行历程,漫漫黄沙中,这个背影轮廓逐渐模糊。让我们穿越时间的迷雾,从神话回到真实,从唐僧回到玄奘。

圣婴出世,童年不幸。聪颖早慧,通晓佛法。公元600年,洛周河家村的一陈姓人家中,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啼哭着来到人世间。其家族曾显赫一时,属名门世家,他得以接受良好的儒学熏陶,再加上本来天赋秉异,记忆过人,学语之时便能过目不过,背诵成文。他本应嬉戏于双亲膝下,然五岁丧母,十岁时父亲也撒手人寰。遂跟随长兄踏入佛门,因其入学根底深厚,小小年纪便见解独到,两年后破格剃度,出家为僧,研习经法,颇得主持赏识。他,就是一代大师——玄奘。

人生无常,幸福总是不长远。童年的不幸,并没有使年幼的玄奘自感颓废,亦没有使他停滞不前,反而使他更加的坚韧与早熟。他的面部从不轻易对外界尘世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但却会冒着被师傅责怪的危险,把拿木柴换取渔翁手中的鲤鱼,继而放生。思忖良多,发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经历几多磨难与变故,就会埋天怨地,抱怨命运的不公,他们或精神萎靡,意志消沉,或郁郁寡欢,度日如年,甚至不与他人为善,走向极端。当然,我的身旁也有自小就经受离难之人,他们表现出来的是不一样的自信,不一样的真善,和不一样的风采,也愿我们对身边的人和事都能够温柔以待。

追求真理,志存高远。公元618年,玄奘来到长安。然而,隋朝多年战乱,长安所剩无几的寺院皆破败不堪。于是,他南下游学,访问高僧大德,研习经典,一时声名鹊起,被誉为“千里之驹”。玄奘并不满足于眼前这小小的成绩,他不止一次地问自己,“何为佛?”。他想要解决自己心灵深处的迷惘,寻找生命的意义。七年过后,结束游学,返回长安,秩序恢复,伟大的时代即将开始。见到当时华夏地区佛经翻译曲解诸多,误解司空见惯,他试问自己,“佛经真谛何在?”。恰逢印度高僧波颇来唐,解答疑惑,听闻其母在世之奇梦:梦中之人,骑白马,着白衣,向西而去,那人不是他人,正是玄奘。波颇便指点玄奘,去到那烂陀寺,拜师戒贤。波颇好似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玄奘的心灵,他相信梦终应验,决心前往,寻找那个心驰神往的神圣地方。

现实中不乏没有理想,浑噩度日之人,这样的人,终将碌碌无为,他们在人生暮年也势必会默默悔恨,空留一声叹息。每每想到这里,我就会思索,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我的人生意义又何在?诸如此类的问题总会翻来覆去地盘旋在我的脑海,长久地挥之不去。我曾不停问自己,一次又一次。

宁可西行而死,不可东归而生。

公元626年,突厥来袭,帝国恐慌,大唐皇帝,暂退敌军,但较量刚刚开始,为了备战,严禁外出,西行计划泡汤。但他并未放弃,一边学习古文,一边伺机等待。这年秋天,天降大霜,百姓饥寒交迫,为应饥荒,开放城门,玄奘趁机离开长安。他不是去逃荒,而是去追逐梦想。自公元2世纪,汉使张骞开辟丝路,得以连贯东西。凉州地处边防,戍守严密,戒备森严。八百年后,玄奘风餐露宿,设道场,讲佛经,积攒盘缠,期月过后,密探告发,欲遣其返唐,然执念撼当地领袖,放其西行,但不得不隐姓埋名,昼伏夜行。大漠深处,瓜洲古城,残垣断壁,滚木砧石。曾经金戈铁马,古道车痕历历在目,乃沧桑之旅见证。路途艰难如此,很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古代商人僧侣均结队前行,唯独法显一人到达印度,其他不是史料未记载,就是死在道上。咽喉要塞玉门关,黄沙漫天地势险,边关将士,虎视眈眈,玄奘多次探路,心情沮丧。

几度春秋冬夏,几经酸甜苦辣。

夕阳西下,孤独一人。玄奘于大漠中迷失了方向,继而又犯致命错误,失手打翻水囊,极度绝望。八百里荒沙,赶上回头路。就在这时,想起曾立誓言,“若不抵印度,不可东归一步。”于是,他再次下定决心,“宁可西行而死,绝不东归而生。”他将生死度外,把自己托付给大漠。白天太阳炽热,狂风席卷黄沙,如下雨一般,令人无法喘息,陷入半昏迷状态,他只好在阴影处打坐,维持体力,挑战着生命的极限。夜晚,他看见尸骨磷火闪烁,妖魔鬼怪举灯点火,宛若清晨天空一样的灿烂。人的生命毕竟有极限,他仿佛看到死神在招手,生命在渐渐远去。又一个夜晚降临,晚风习习,如同冷水沐浴,双眼才得以睁开。幸而识途老马发现清泉,拯救了他的性命。玄奘第一次遭受了生与死的考验,在今天,我们也很难想象得到。在经历生死边沿垂死挣扎之后,来到了庙尔沟的佛寺,一老僧出门以水远迎,玄奘对生命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这是他第一次感情外露。

迎来日出,送去晚霞,斗罢艰险又出发。

乱世孤旅,路遥且艰。高昌国王,崇信佛法,向往汉文化,见其从东土大唐远道而来,遂以礼相待,请求法师留下供养,挽留不成,便成威胁。玄奘心意已决,舍命西行是为了光扬佛法,即使葱岭可移动,他的志向也不可改变,玄奘信念之坚可见一斑。太阳即将落山,城内冷清,西行又遭变故。火焰山并不可怕,山脚下的王才令人焦虑。唯有绝食,以表心意。三日之后,仍是滴水未进,玄奘的强硬使王臣服,王深知虽可留下他的躯体,但西行之心不可留。一僧一王,佛前结拜。鞠文泰举全国之力,助其西行,赠其徒弟四名照顾贤弟,厚重物资以备盘缠及通关之需。十岁父母双亡,飘零至此,感受到浓厚的亲情,这是玄奘第二次流露自己的感情。后经高昌王妹国家,又险遭杀身。焉耆国,道路险要,国无法纪,强盗横行,金银掠走多数。撒马尔罕,崇信拜火教,围攻僧人,抢掠玄奘,准备肉祀,当时天象有变,方逃过此劫。无数次的挫折与艰难,这次却成了传奇。一路跋涉,风沙弥漫,只能依靠尸骨辨别方向。翻雪山,过草地,同行随从丧命十有七八。路程之艰辛,非亲身经历不可体验。

在那个年代,只有敢于冒险之人,才踏上丝路,追求理想。他如一个文化的使者,凭借着浓厚的文化素养,非凡魅力,语言天赋,留下了中国人美丽的背影。

西天取经,拜师求学。戒贤法师,德高望族,宗师巨匠,德高望重,爱才惜德,听闻玄奘,颇为欣赏,遂纳为爱徒。玄奘通览佛教经典,通晓逻辑学瑜伽学,精通梵语古文,日复一日,不能满足。加之能言善辩,拜最高学府,迅速享誉整个印度。然而,胜利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荣耀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古印度辩经,失败者要么割舌,要么自缢,玄奘作为身处异国人且备受佛界推崇,时常遭受他人嫉妒与挑战,所以他不得不屡次三番接受挑战。

仰参菩提树,遥望故乡路。菩提树下,意志坚定的玄奘泣不成声,他感慨道,“佛祖成道之死,我不知流落哪里?为何佛法凋零,我才走到这里?”佛祖涅槃,一切都随风而逝。“朝闻道,夕死可矣”,想必用这句话描述玄奘当时的心情再合适不过了吧!然誓言终于实现,玄奘无边喜悦,热泪盈眶,或许,这是他记忆中最幸福的时刻。他并未满足于已有的荣耀,仍不忘故土,归心似箭。

学成归来,荣返大唐。翻译佛经,呕心沥血。十九载西行结束,苦难与荣耀已成过去,还有更艰巨的任务在等着他。贞观之治,大唐兴盛,然重道轻禅,佛教典籍大量缺失,翻译过程存在诸多曲解,争论日趋激烈。玄奘渴望将佛经译为汉文,每一句梵文要译成四句汉文,另加以注解,仅翻译《瑜伽师地论》就达一百多万汉字,从西域带回教义经典数量之大,可想而知,佛经翻译工作,何等艰难!唐朝皇帝,痴于西域异国风土人情,令其撰写游记。遂组织专门机构协助庞大工程,有人正义,有人整字,梵文汉语学家,禀赋不同,各司其职,嗨哟啊对译本逐字检查,十道工序,疏忽不得。当时,唯独玄奘熟练驾驭汉梵两文,无人能及。然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玄奘不得不白天进行译经工作,晚上撰写西域记,夜以继日,不敢怠慢。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整个长安城进入了梦乡,玄奘却依旧不停歇。

浮屠崩塌,终将灭谢。后受命督造慈恩寺,工作仍是无边无际的佛经翻译。辨机腰斩,玄奘痛苦万分,僧人品德遭到质疑。为了取得皇帝与王室的信任,玄奘用心良苦,忍受着巨大煎熬,但更大的打击来临。唐太宗病入膏肓,生命垂危之时,唯有玄奘相伴,一个是心怀天下的帝王,一个是通达情理的高僧,两者达到心灵的相通。失去了朝廷的支持,玄奘依然每天制定任务,讲经说法,翻译佛经,白天未完成,晚上补足。为了给佛教争取更长久的生存时间,他提出废除“先道后佛”,高宗勃然大怒,反对声音不断蔓延,玄奘一时倍受打击,加之操劳过度,身体每况愈下,旧病复发,几近丧命。大病初愈,继续翻译工作。他深知油尽灯枯,死期将至。公元664年4月14日,玄奘法师放下手中经卷,与世长辞。

苦海方阔,舟楫俱沉;暗室犹昏,灯炬斯掩;苦尽甘来,终得圆满。从皇家到百姓,从佛教到俗世,长安五百里以内,一百多万人前来送葬。然斯人已逝,留给后世的是空前的怀念。四十七部佛经,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数量之巨大,质量之严谨,超越前者,成就惊人,总结五不翻三不译,将直译与意译融会贯通,开创译史新时代,地位空前绝后,世界范围绝无二人。

孤独的童年,迷惘的青春,他一直在找寻着指路明灯。十岁入佛门,十二岁正式剃度,十七年西行,十九年学习,十九年翻译。是玄奘,而不是唐僧。回顾其一生,磨难重重,仍得成功。人的一生要想获得成功,离不开四个人,高人指点,贵人相助,小人找茬,个人奋斗。

弹指一挥间,韶华已逝。桑田沧海,顽石也长满青苔,只一颗心儿未死,野火焚烧,冰雪覆盖,蹉跎了岁月,伤透了情怀,依旧是志向不改,依旧是信念不衰。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佛法与真理要世代流传。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里,找寻真理,追逐梦想,历经千辛万险,尝尽酸甜苦辣,那时方能洗尽铅华,戴上人生的桂冠。

鲁迅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民族的脊梁”。玄奘精神,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白莲花大于盘,鲜净可爱,佛光普照。玄奘一生苦苦追寻,在佛的召唤下,找到人生真谛,这一切都源于他对传承文明的责任感,对理想的永不放弃,对信念的始终坚持。相信玄奘一定身化菩提,护众生光照千古。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在凡尘杂世之中,我们万万不可随波逐流,被乌合同化,而是要保持自己的个性与人格魅力,敢于冒险,学会选择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尽情探索。脚下的路,自己走,走得更快,与人同行,走的更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加冕。(文/外国语学院丁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