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腔调》之张恨水(下)

2019-05-10 11:24:29  manager 

茅盾、老舍对张恨水的评价颇堪玩味。听话听声,锣鼓听音,作为朋友,他们这番话当然是捧场,同时也是表态,弦外之意是张恨水到老不过一个通俗小说家。作家的表扬,通常话里有话,要细心辨别。文人都清高,都觉得自己天下第一,让他打心眼里服气谁,喜欢谁,实在不容易。

张恨水在茅盾、老舍他们面前有自卑心理。时代交替期,新风气总是压倒旧观念,尤其在文艺上。五四时期,新文学如火如荼,旧小说虽然拥护者众,但新文学到底是大势所趋,天生一种霸气。

一九五六年,张恨水列席全国政协二届二次全会,茅盾把他介绍给毛泽东,毛说:“还记得,还记得。”茅盾回道:“《××》那本书就是他写的。”张恨水连忙更正:“那是伪书,我写的是《春明外史》《金粉世家》。”茅盾连张恨水最优秀的作品都不知道,更遑论展卷一读,对他的赞扬,可能不过敷衍罢了。在为人处世上,文人和政治家不一样,文人是无论如何不如自己好,政治家是为我所用就是好。

毛泽东说的“还记得”,因为十年前他们在重庆会过面。一九四五年秋,重庆谈判间隙,经周恩来介绍,毛泽东接见了张恨水。那时张恨水正主持《新民报》副刊编辑工作。两人相见,谈起当时的形势和政局,以及写作和生活等许多问题,谈了两个多小时。毛泽东读过张恨水的小说,常常能说出其中情节。临别时,毛泽东将延安生产的呢料、小米和红枣送给了张恨水。

张恨水生前很少向人谈起他在重庆与毛泽东谈话的内容,只在《我的创作和生活》一文中简单地写道:“一九四五年毛主席到重庆,还蒙召见,对我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和鼓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还牢记在心。”女儿张明明多年以后问起这次谈话的内容时,他简单地答道:“主席说的是关于写爱情的问题。”

名列旧派小说,张恨水顶了通俗言情、鸳鸯蝴蝶的帽子几十年。这一派作家,赢得了读者,却从来不被新文学阵营看好,不仅不被看好,动辄还遭一顿奚落,甚至臭骂。写旧派小说的老式文人,天生一盘散沙,吟诗、写字、作画、听戏,样样来得,吵架方面总是技不如人。新文学阵营有一致对外的传统,拉帮结派,办同人杂志,都是吵架高手。每次交锋,旧派文人基本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中国二十世纪是新派的天下,凡事忌一个“旧”字,张恨水后来想摆脱身上的旧味,也无可厚非。可惜他写的那一类新东西,质量平平,反响平平。

民国以前,在很多人眼中,小说不过稗官野史,雕虫小技,在“四部”“四库”那样的正史中没有立身之地。张恨水后来萌发写一本《中国小说史》的想法,骨子里不排除正名的念头。为此,他搜集了许多珍贵的小说版本,仅《水浒传》一书,就有七八种版本。可惜后来这些宝贵资料毁于战火。

民国一批旧作家里,张恨水应该能排第一位置。他比周瘦鹃、程小青、包天笑、范烟桥诸辈写得好。张恨水超过旧派小说家的地方是刻画社会,同样写小说,程小青他们被故事束缚了。张恨水也重视故事,但他玩转了故事,借故事说了一个社会。一个是通俗故事娱乐化,一个是通俗社会工笔化,这也是张恨水高人一筹的原因。张恨水对于世情,是洞达通晓的,他的创作,从《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孽海花》《老残游记》一路走来,或用白描,或以曲笔,刻画世态众生,淡淡的幽默里隐藏着讥讽,时人所作,没有能望其项背。

张恨水最让人敬佩的是职业精神,这也是当时那批旧派小说家的共同特点,但他的才气却比其他人高出太多。张恨水一般晚饭后写稿,长篇小说同时写几部,天天一段一段连载。张夫人早睡,家务晚上都归张先生照料,有时一手抱孩子一手写作,一边还要听好里弄中叫卖消夜的小贩来了给夫人买一份。民国初年不少海派小说家都那样写连载,好坏姑且不论,创作力真了不起。就职业精神而言,那些新小说家,更是差得太远,他们的工夫都用于赶时潮了。即便鲁迅,也是后来热衷于杂文,打笔仗消磨了自己的才学。张恨水也赶时潮,写抗战文学,但他一直没有被时

文,打笔仗消磨了自己的才学。张恨水也赶时潮,写抗战文学,但他一直没有被时潮淹没。

张恨水在写作高峰期,一年有六部长篇小说连载。每本小说的人物、情节、进程各不相同。文友中风传,每天晚上九点,报馆来索稿的编辑排队等在张家门口,张恨水在稿纸上奋笔疾书,数千字一气呵成,各交来人。甚至传言,报馆来人催稿子,有次张恨水在麻将桌上一时下不来,于是左手麻将,右手文章,照样按时交稿。

除了小说,张恨水还写有大量散文。其散文,内容繁多,天南地北,无所不谈。一册《山窗小品》,格调不低,甚至比梁实秋的《雅舍小品》还要高出半截,可惜是文言文的缘故,传播范围不广。

张恨水创作总量达三千万字,有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个数量十分惊人。以字数论,张恨水是鲁迅加上周作人文章数量的两倍。我喜欢张恨水的作品,是因为喜欢他身上的元气,从青年到暮年,没有显著的低谷,职业写作者知道这里不易。

张恨水引以为荣的,是自家在北平的大宅子,是用稿费换来的,全家三十多口人,靠一支笔,日子倒过得不错。这样的境遇,让人又羡慕又辛酸。

张恨水晚年有两大遗憾:一是没机会对作品进行全面修订,二是长子张晓水未

能走上他设计的文学道路。前一个遗憾是读者之幸,在当时意识形态下,张恨水的修订不可能让作品更上一层楼。再说晚年创作力锐减,廉颇老矣,还是不要修改了吧。而后一个遗憾,是天下父亲都有过的遗憾吧。

张恨水一生布衣,不事王侯,用一管笔南征北战。张先生的传记坊间不少,我读了一些,感觉写出了风流写不出风采,写出了文事写不出文章。

见过张恨水的照片。他那一袭青布衫的样子,在我的脑海里也抹不去——黑白照片中,张恨水一身文化一脸学问,或站立微笑,或凝眸沉思,或不以为意,或郑重其事,眉宇间从未凋零的儒雅和永不褪色的文气真是迷人。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