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腔调》之陈独秀(上)

2019-05-11 11:25:17  manager 

安庆陈独秀故居早拆了,江风飒飒,浮云漠漠。陈独秀没有故居只剩故事,陈独秀的故事听过很多。这些年很多朋友知道我是安庆人,总表示羡慕,说那是陈先生的家乡,推荐一定要看看《独秀文存》。我从来不以为然,心想天下那么多好书,哪有什么一定要看的。

有老先生告诉我,年轻时不读读鲁迅不读读陈独秀不读读李健吾,下笔难得峭拔。对陈独秀一直没什么太好的印象,说来可笑,这种反感首先来自心理上的排斥。大约自己比较胆小怕事,陈独秀这种“侠骨霜筠健,豪情风雨频”的狂士,总觉得太奇崛,太锋芒。成见太深,即便遇见了他的文章也故意避而不读。陈独秀被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人称为“思想明星”,这又是我不喜欢的一个原因。太有思想的人都不是普通人,这类人通常缺乏情味、趣味。陈独秀天生是思想家,一言一字,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那年在安庆编报纸,手头存书不多,于是下了狠心,要看看陈独秀的书,一本厚厚的《独秀文存》慢慢看完了。看得慢的原因,一是此书语境特殊,二是陈独秀思想芜杂,加上陈氏行文,鞭辟入里,让人欲快而不得。一看之下,倒为先前的偏

执而惭愧了。

陈独秀生于一八七九年,光绪宣统年间的亭台楼阁旧人物,埋头经史子集,埋头西风欧雨,满肚子不合时宜满肚子离经叛道。《独秀文存》真是好文章,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文集之一,开头短短的自序,便有足足的味道,有名士气,堪称绝妙好词:

“亚东主人将我近几年来所做的文章印行了。我这几十篇文章,原没有什么文学的价值,也没有古人所谓著书传世的价值。但是如今出版界的意思,只要于读者有点益处,有印行的价值便印行,不一定要是传世的作品,著书人的意思,只要有点心得或有点意见贡献于现社会,便可以印行,至于著书传世藏之名山以待后人这种昏乱思想,渐渐变成过去的笑话了。我这几十篇文章,不但不是文学的作品,而且没有什么有系统的论证,不过直述我的种种直觉罢了。但都是我的直觉,把我自己心里要说的话痛痛快快的说将出来,不曾抄袭人家的说话,也没有无病而呻的说话,在这一点,或者有出版的价值。在这几十篇文章中,有许多不同的论旨,就此可以看出文学是社会思想变迁底产物,在这一点,也或者有出版的价值。既有出版的价值,便应该出版,便不必说什么“徒灾梨枣”等客套话。”

这篇文字能见到鲁迅所推崇的魏晋风骨,也颇有梁启超的味道,但多了勇猛激烈,直承“唐宋八大家”之血脉。《独秀文存》诸多篇章气势沛然,时见古文措辞,情感炽烈,义理跌宕,很得韩愈笔意。

亚东版《独秀文存》自一九二二年出版后,印刷十次,累计印了三万多部。

陈独秀一生的辉煌时期,是在北大担任文科学长的两年。后来有报纸刊登了他因争风抓伤某妓女的消息,结束了这一段平静辉煌的岁月。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是一个注重道德教育的学者,陈独秀是他发起组织“进德会”的甲种会员。按照规则,甲种会员必须遵守“不嫖、不赌、不娶妾”的要求,陈独秀传出这样的事,教书育人多有不便。

从青史留名的角度说,陈独秀是幸运的,轰轰烈烈的一个开头,注定历史不能将其遗忘。陈独秀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政治抱负,但他的理想与抱负似乎太虚无。我时常想,如果历史是游戏,让陈独秀放手玩,真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陈独秀是个失败的英雄,因为失败,给后人留下了壮志未酬的印象。

结合陈独秀的文章看,其人文是分离的。读多了陈独秀的文章,能读出温和的感觉。这个表面锋利的男人,骨子里其实是柔软的,而且缺乏主见,尽管他表现出来的总是大无畏与无所畏。

在政治上,陈独秀是幼稚的,把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孙中山与苏俄身上。这真是个天真的想法。事实证明,一个政治家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必然容易失败。小说家倪匡评论金庸《鹿鼎记》的人物,说“康熙坐庄,结果各家皆输,庄家独赢。陈永华跟人下注,赢了轮不到他,注定要输”。在政治上,陈独秀也是跟人下注,赢了轮不到他,注定要输。

陈独秀有政治家革命者不应该有的过于浪漫的情怀,同时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上海工会被强行解除武装后,短短时间内两万多名党员被杀害,他还在幻想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政治幼稚,后果极其危险,政治自古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与虎谋皮者无异于刀尖起舞。因此,陈独秀受到了严厉批判,被彻底赶出权力核心。

陈独秀的脸,可以看出隐隐风雷,好像他脸上有风雷之色——风萧萧、雷滚滚,那种鼓胀胀的元气扑面而来。这样写满个性的五官,实在不像个政治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