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操场南侧的体育学院办公楼静僻一隅,这里树木掩映、悠然舒适,王德华老师的办公室正在楼内一层。一年365天,王老师在办公室的时间多达340天。不知疲倦,不辞辛劳,王老师心安于求知问道。
王德华,男,1970年8月生,汉族,硕士,硕士生导师,中国共产党员,副教授职称,体操国家一级裁判员。1995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2002年—2005年于北京体育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8年—200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做访问学者。
现任体育学院大学体育教研室主任,体育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书记,并担任全校本科生的教学工作。主要负责学校《大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学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的整理与上报工作。2005年—2017年七次荣获信阳师范学院“优秀教师”光荣称号,三次荣获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两次荣获“河南省《达标》先进个人”称号,2005年以来连续年终考核优秀。
在国家级CN刊物上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0篇,其中中文核心7篇;参编著作1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规划重点研究项目2项,主持和参与完成省级项目3项,厅级项目10项,主持完成校级教改课题3项,获地厅级科研奖励5项。
与时俱进欲上层楼
没有成功可以一蹴而就,也没有成功可以一劳永逸,体育精神的魅力在于执着追求,王老师深谙此道。在执教的24年间,他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1991年,血气方刚的王老师参加高考。比现在的高考更为严格是,每个市区要先经过一场预选,通过预选的同学才可以正式参加体育考试,这更像是一场大浪淘沙式的洗炼。在谈到选择学校的话题上,王老师用当时流行的一句“要吃饭,上师范”作为自身选择的解答。选择工作往往离不开生存要求,但能在生存的基础上勤恳工作尤为可贵。1995年,王老师从河南师范大学毕业到我校参加工作。而在2001年,王老师毅然决然地选择在职考研。参加工作多年后,选择继续深造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老师回忆到,那段时间白天教学,晚上备考是常态,也曾奋斗在凌晨两点的深夜里。王老师这股与时俱进的勇气,执着坚守的毅力使他最终考取了北京体育大学的研究生。以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与开阔的眼界见识,王老师植根于教学、科研工作上。开拓教学内容、开辟科研方向,王老师孜孜不倦。优秀教师、优秀党员的殊荣是王老师不懈前行的最好认证之一。
博而广知思而深虑
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体育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代表国民素质、国家形象、经济实力。然而,不少人对体育教学的认识停留在浅显层面。由此,我们询问了王老师有关体育教学方面的问题。王老师说道,体育专业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广泛性的学科,它可以和心理、生理等多门学科交叉、融合。在此方面来说,体育专业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学科,它要求学生掌握多方面、多层次的知识。
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是体育的三架马车。将这三种体育形式看作一个金字塔的话,学校体育是金字塔最为广大、坚实的底部。学校体育的发展为国家体育事业乃至体育产业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王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们对体育教学有了更加清晰、深刻的认识。在聊到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时,王老师的博学广知、精辟见解更令人敬佩。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看似相同,实则大有不同。前者以国家扶持为基础,具有公益性、福利性,是全民健身的一种表现;后者具有营利性,适应了社会对体育的广泛需求,有经济效益。两者相互辅助、促进,对我国体育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与王老师这一番就体育专业的交谈中,我们认识到体育专业是一个前景广阔、朝气蓬勃的学科。
儒雅随和授教有方
虽然是体育老师,但王老师身上透露出一种儒雅气质。待人和善坦诚、笑意常溢,这是我们对王老师的第一印象。在那间面积不大、布置简洁的办公室里,王老师接待了源源不断的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体育专业的学生因为需要大量的运动,要迅速调动身体兴奋度,保持兴奋状态。兴奋状态可以提高效率、增强运动机能,但长时间在这种兴奋高昂的状态下容易使一部分学生冲动、急躁。王老师对待这样的学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王老师说他会给这类学生当班干部或者做其他事务的机会,这样做会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信任,可以激发他们的责任心。此外,王老师愿意与学生以朋友的姿态相处,与学生交流沟通心扉、为学生提供帮助。在同学们普遍面临的考研或就业问题上,王老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老师不建议同学们逐大流,盲目考研。在王老师看来,考研可以是就业的一个缓冲。如果毕业时可以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直接参加工作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相反,如果自己需要通过考研来帮助自己找到心仪的工作,考研的确可以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在学校生活方面,王老师提倡同学们多多运动,通过运动去释放情绪。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王老师的一大乐趣。生活像一个复杂多变的机器,不断增添手中的工具去修补、改进机器,生活会回馈我们崭新的东西。王老师在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中不断学习新知,掌握新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