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从真来,喜乐自心得

2018-08-24 17:21:31  杨俊雅 

真实慢慢在生活中积累,真诚年年在教书中沉淀,真心往往在师生间相传。历史文化学院里,芦敏老师坚持自我,随心而行。从教十余年,栽得桃李满园。人生何长,不辜负,不作伪,自有喜乐平安。

芦敏,女,汉族,河南信阳人,现任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2003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工作,2014年晋升为副教授。在《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江西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并参与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3项,主持完成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项,参编著作2部,参编省级教材1部。

2015年,获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2016年入选信阳师范学院第六批“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并获校“优秀教师”称号。同年,入选信阳师范学院南湖学者青年项目。

求学:掌握命运的努力

提及自己的漫漫求知路,芦老师指出要特别感谢父母的引导,为自己的学习成长阶段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尊重自己的兴趣、不事事苛求完美、对自己的每一次成长给予及时的鼓励。“自己取得成就时,父母的开心便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在谈及学习动力时,芦老师如是说。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芦老师在中学时已经树立了当一名大学教师的远大志向,在之后的学习生涯中,芦老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朝着目标坚定地走着,芦老师用行动证实了她的座右铭“目标认准之后,剩下的就是努力”。

教书:严谨求实的精神

对于教学工作,芦老师认为它比科研工作繁琐,需要踏实负责的工作态度。在备课时,芦老师坚持“换位思考”的理念,常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揣摩每节课的重难点;在授课时,芦老师提出要有自己的授课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老师的主导性,将二者相结合。对教材要有取舍,在为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的基础上补充一些新东西,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关于答疑,芦老师认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当谈到当今大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堂效率不高的现象时,芦老师利用心理学知识剖析了这一问题,并提出了两种解决措施,一是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专注时间延长,二是从功利的角度入手,推行分数制或星级量化来提高课堂参与度。

育人:传道授业的快乐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芦老师以自己的工作为快乐,她坚信教学相长,在授课的同时能够得到教学水平和对自己职业认可度的提高。学生每个小小的进步于芦老师而言都是莫大的鼓舞,她的幸福感也随之增加。芦老师还十分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希望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针对当今社会对女性的专业歧视,芦老师以历史学为例,指出专业素养的高低与性别毫无关系,并举出居里夫人、武则天等名人来反驳社会偏见。因而芦老师建议学生从自己的擅长点入手去选择学业的专攻点,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对于当今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里纷纷加入“低头族”的队伍而不爱读书这一现象,芦老师认为这要从两方面着手处理,除了学生自己从内心深处改变自我之外,学校也要积极引导,举办一些形式新颖的文化阅读活动,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

芦敏老师就像池塘里的莲花,不骄不躁,平和淡然。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放得开又收得拢,这样坚韧强大,这样平和真实,喜乐平常。她希望每位同学在大学四年里都能认真修炼自我,要善良、勇敢、坚韧,在自己所学领域里成为别人仰望的“大神”。

编辑:景明网